简体中文 | English

Ni说丨牛娃简历几十页,唯独欠缺这一点,未来依旧被淘汰?

2019年01月11日

【顶尖学校招生时,到底看什么?】

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一个问题。准备出国的家庭通常倾向于能够有一张清单,这样就可以逐条准备,保证孩子能够获得更高的录取几率。作为一位专业的教育顾问,这样的问题总是让我陷入两难境地,因为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

我来解释一下这是什么意思。当然学校会有一个罗列清单要求学生/家庭提交,作为评估的基础。对于那些做了基础调研工作的任何人来说,这张清单看上去是这样的:

GPA:平均成绩绩点说明学生在自己目前学校里的学术表现如何。
标化分数:托福考试检测英语能力,SAT/SSAT检测在申请同样学校的学生中竞争力如何。
面试:为了让学校能够了解学生的性格、特质,以及最重要的是否和学校匹配。
来自老师的推荐信:让学校了解其他的教育者是如何评估这个孩子的。
文书和其他的申请材料:展示学生的写作能力、兴趣、爱好和思考方式。

随着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作为专业的独立教育顾问,我们站在学校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招生办做录取决定时的思考因素:

1. 学生信用背书:信任的顾问、面试官、教练、兴趣老师、在读家庭等

每次和不同的招生办和学校沟通,都能听很多他们经历或者教授过的奇葩中国学生。例如:
有的学生用替身混过面试,来到校园的并非此人(有没有发现很多招生办面试后开始主动给学生照相?);
有的学生拿着110的托福和95%的SSAT,结果一张口连完整的句子都说不出来;
有的学生带着学神的光环加入,但很快发生抄袭现象;
有的学生展现了完美的艺术作品集,但到校后才发现画刷都不会拿……

在可信度极低的中国申请市场,学校采取的政策就是:越多我们认可和相信的人为学生背书,学校才越会深度考虑。因此,和一两位招生官熟识已经不再有实质价值,而是要针对孩子的HOOK(个人亮点)去争取越多校方人员的支持。

2. 家庭“背景”:家庭影响力、与在读生家庭的关系、捐助意向等

私立寄宿学校之所以“精英”,也是因为很多游戏规则是不公开但都心知肚明的。

每年会有一些内定或者通过特殊渠道得到录取的家庭,包括官场、商场、企业大咖等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人物,以及与学校管理高层有密切关系或者做过重大贡献的人物推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叮嘱家庭在阅读“录取榜”时,要去了解这些拿到“十校联盟”offer的孩子,都是什么家庭背景。

另外的一些特殊案例和捐款有关。但!是!我们建议绝对不要拿着用钱买名额的态度去和学校沟通,捐钱在顶尖学府眼中是和学校发展以及教育有关的,而不是纯粹的买卖。另,即使捐款,孩子的能力也不可以非常差。因此,捐款只能让孩子在同等能力的申请者池子中更有优势,但学校绝对不会承诺保进。

3. 学校发展需求

私立寄宿学校每年都会为学校的发展做功课,不是修建新的建筑,就是开启新的项目。每当学校有了新的发展方向,招生部也会针对此方向来吸引能够为学校做出贡献的学生群体。>例如,Deerfield的招生办主任从偏好音乐的换成偏好运动的,那么招生倾向就会有变化;Choate有了新的科学楼,那么理科生就会吃香……这些不会公开的资讯都是学校信任的顾问能够收集到的一手信息。

屏幕快照-2019-01-17-下午6.09.19.jpg

由此可见,学校会考虑的因素其实非常难以掌控。

作为泰伯学院(Tabor Academy)曾经的学生,我总是喜欢用我自己的母校来举例。基于我今年和招生办公室的谈话,泰伯收到了中国大陆2017年秋季入学的500份申请。(注意:这还不包括来自香港、台湾和澳门的申请者。)

屏幕快照-2019-01-17-下午6.14.32.jpg

借助第三方面试服务提供者维力克(Vericant),泰伯在第一轮中已经从500个申请者中筛选出270个。在二月的前两周,招生官在各自阅读申请材料的时间里,把270人的名单缩小为一个70候选人的名单。最后,在二月的最后两周,招生官会聚到一起进行招生会议,他们讨论、辩论、争取、甚至争吵,确定下来一个拥有30人左右的最终名单,最后再挑选出十个左右发放录取通知,其余的人则被放在等待名单上。

这种500选10的选拔暗示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录取率只是残忍的2%,当学校可以从最好的里选拔最好的,像GPA、标化分数和天赋这样的硬指标就成为了必需具备的。所以我们的第一个结论是:硬指标是敲门砖。

现在就到了微妙的部分了——如果一个学生已经满足甚至超过了硬指标规定的门槛,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是事情变得好玩的地方。美国的学校会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立体的人是什么样子,下面是招生官在考量一个申请者时脑海里所想的一些问题:

·我想和他/她做室友吗?
·我能够想象他/她参与我去年开启的一个音乐/运动小组/社区服务项目吗?
·他/她是否带给我一种积极、好奇的氛围?
·他/她在大人不介入的情况下是否知晓如何处理矛盾冲突?

请注意,上面没有一个问题是关于学术的,因为在这一天的结尾,学校要找的是一个适合他们社区的成员,而不仅仅是适合课堂的人。因此,问题变成了,什么类型的学生能够满足这样一个社区的要求?于是,学校开始更多地关注申请中难以测量,却又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人格( Character)。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non sibi“,利他精神。

屏幕快照-2019-01-17-下午6.20.43.jpg

【“利他” ≠ 做慈善】

在拉丁语中,“non sibi”意为“不自私(not for self)”,从1782年开始它就是全美名誉最好的一所寄宿高中菲利普斯学院(Phillips Academy)的校训。从菲利普斯源起后,这个概念被美国所有的私立教育机构广泛接受并尊重,强调为他人考虑的必要,以及对自己的询问:我想要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积极的改变?

许多申请者在解读“non sibi (利他精神)”的时候都停留在表层意思——他们做社区服务,在孤儿院,养老院做志愿者,去柬埔寨安太阳能板儿啊,去非洲盖学校啊等等。但是,“non sibi(利他精神)”的深层意思往往不被许多人所真正理解。

让我先来和大家分享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

Sam一直在公立学校读书,他的梦想学校是A。他的准备工作开始得很晚,并且成绩也并不理想。他申请了A的夏校,希望能够更多的体验学校的生活。除了ESL课程,Sam在下午还学习网球,巧的是,他的网球教练就是学校的一位招生官。由于英语水平有限以及非常害羞的性格,Sam和教练并没有更多地建立关系。

一天另一个学生来参与训练却忘记带网球拍,教练询问了所有的学生看看是否有人能提供帮助。Sam“跳到这个机会上”——他跳了出来,冲回宿舍,打开了他的新网球拍,然后把它递给了那个新学生,脸上还挂着灿烂的笑容。这个本能而热情的反应在教练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招生的时候,教练成为了Sam的坚定支持者,因为他在Sam的举动中看到了一种真诚而又自然的帮助他人的驱动力。

第二个故事:

轩轩在他的父母眼里一直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他是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兴趣也没什么特别,并且能够为寄宿学校申请准备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是轩轩的面试反馈却出人意料的好。一个面试官(AO)和我们分享了面试过程中值得回味的互动:

AO:你的爱好是什么?
M:和我的朋友们一起打电脑游戏。
AO:你通常的游戏是什么?
M:我们打僵尸!不过,我并不是一个技巧型的玩家,大家都说我玩得很菜,经常第一波就死掉了哈哈,不过这正是我的策略!
AO:哦?什么样的策略?
M:我在第一关就会冲上去打僵尸,吸引火力,为队友争取更多的时间,这样队友才能更快通关。如果他们先冲上去,我们反而不一定能撑到最后,所以我的价值就是先牺牲自己,换取整个团队的胜利!

轩轩自然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为社群贡献的思维方式打动了学校。他并没有只关注自己的乐趣,而是更看重给团队带来积极的贡献。这就是学校想在他们的学生中培养的品质——能够开心地为更多人的利益而贡献。

更重要的是,“利他”应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在设计好的项目里。

屏幕快照-2019-01-17-下午6.30.00.jpg

所以,我们的第二个结论就是:学校寻找能够更多地展现出“non sibi(利他精神)”、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的学生和家庭。

【人格塑造,需要家庭的引导】

人格塑造并不是一天或者一个密集的课程就能够完成的。它是家庭成员、父母、老师和顾问长期教育引导的结果;是环境、通过旅行和跳出舒适区而获得的身体上的经历;是通过阅读和反思而获得的思维成长。

因此,早点起步,快点起步,从恰当的家长教育引导开始,毕竟人格的塑造是一个太漫长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作为专业教育顾问,我们通常会要求家庭尽可能多地和学生互动并影响他们,我们在过程中会让整个家庭都加入进来,因为好的人格往往是好的录取结果的来源。这是录取咨询过程里最常被忽视但是最重要的部分。

在线营销
live chat
在线客服系统
web对话
web聊天
客服软件
live chat
web对话
live 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