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English

顶尖大学最看重的GPA,独家攻略首发!

2020年05月06日

关于GPA,你了解多少?

融尚南希伙伴的创始合伙人 Sherry Chen 通过早规划为自己的女儿未雨绸缪,在她的规划和辅导下,女儿现已入读哈佛大学本科。Sherry 多年来潜心研究教育学、心理学、教练技术,是早规划的实践者和受益者,也是国际 IB 课程体系研究专家和家庭项目式学习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发起人、种子家长学院联合发起人,她还是藤爸藤妈俱乐部理事会成员。

想像陈老师和她的女儿一样通过早规划步入顶尖名校,理想的 GPA 成绩至关重要。GPA 反映了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长期学业表现的重要指标,能为大学招生官判断学生是否具备学术潜力提供参考。

本篇内容比较全面、阅读起来时间较长,但这都是纯纯的干货,也许你可以在有一段安静的时间里去阅读,拿出15-20分钟时间来感受其中的力量,一定会有所收获。

1.jpg

GPA 是美国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准方法,很多学校使用字母分制、4.0分制或百分比制进行评估,不过也有部分学校使用他们独有的分数体系,例如顶尖美高 Philips Exeter Academy,他们用的是11分制,最高的11分对应 A,最低的0分对应 F;还有 Philips Academy Andover 使用的则是6分制。

如果在学有余力之时,选修荣誉课程或 AP 课程,在 GPA 上能获得一定的加分。就例如 Choate Rosemary Hall,在普通课程中获得 A,则有4分;如果在荣誉课程中获得 A,会有0.5的额外加分——4.5分,高级课程可有0.25的额外加分——4.25分。

2.jpg

在申请大学时,虽然各个学校会有不同的评估体系,但这并不会影响招生官对学生学术水平的判断,学校会用换算公式来重新核算 GPA,招生官在看 GPA 时也会考虑其他因素,包括是否有正负字母等级(A+/-, B+/-等),GPA 计算中是否包括了非学术的课程,如体育课,还有是不是有上文提到的额外加分。

不论什么级别的美国大学对于申请者的 GPA 都是非常重视的,比如单从 GPA 成绩这方面来看,进入 Harvard/Amherst/Brown/Columbia 等这类学校的申请者 GPA 大多在4(包括AP),在班级里排名前1%-5%,毋庸置疑,这些申请者的学术能力与学习成绩都是名列前茅;而想进入 UCB/Davidson 这类学校的话,GPA 需要在3.3以上,班级排名前15%;如果 GPA 低于3分,在二点多徘徊,则可能要考虑 U Miami/Union, Dickinson 等这些学校。

在拿到美高 offer,确定自己去哪一所学校以后,学生就可以从研究自己学校 GPA 评估体系开始,进而了解学校的课程设置、选课条件等等,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学习规划。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用太纠结在读的美高如果不教授 AP 课程或者不提供 IB 体系。其实目前越来越多的优质美高都特意不采用 AP 或者 IB,因为他们更相信自己的教学团队,并认为学校不应该为了应试而授课,例如十校联盟 St. Paul’s School 以及 St. Mark’s School 等。作为学生,证明自己学术能力最重要的是在就读的学校自身的课程体系中去选择有挑战性的课程,并且获得优异成绩。美国大学不会因为学生没有 AP 课程或者不是 IB 而断章取义否认学生的能力的。

3.jpg

在美高的第一年,作为 freshman 面对学校庞大复杂的课程体系,学生不免会感到头疼,所以学校通常在开学前会发送课程说明给每位新生。这时,就要仔细阅读这些材料并结合自己未来的专业方向开始规划。

正如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目标不同,每个学生的课程规划路径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新生入学前会有这种想法,我喜欢的就是生物,我就选全部都是生物的课。专注于某一科目而忽略其他科目,这种想法的确非常有诱惑力,但事实在高中,学生的重点应该是通过许多不同的学科,来建立扎实的通识基础。

1. 毕业要求与先决条件

高中四年的课程规划是不可割裂成一年一年来看的,因为当你研究了整个课程体系与选课要求,就会发现这里面就像链条和齿轮,一环接一环,学生既要顺利毕业,又要找到自己的专业方向学好学深,也是一个大学问。

首先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学校的毕业要求,以及如果想进一步学习某一课程的先决条件。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几所美高的毕业要求,就以英语和历史这两门课为例,Philips Exeter Academy 的毕业要求是英语 ENGLISH 需要上满11个学期,从100-500的课程系列都要学习,历史 history 则要上6个学期,课程难度是逐步递进的。

如果是 Choate Rosemary Hall 的学生,在毕业前,英语要连续学习4年,每学期一门英语课,历史需学习一年的世界史和一年的美国史。在 Mercersburg Academy,学生需要修满英语12个学分,历史9个学分(其中3个学分必须来自美国历史或美国研究)。由此可见,即使是同样的学科,每个学校对于毕业的要求各有不同。

我们以 Andover 的课程体系为例说说选课的先决条件。请看下图,如果在最后一年上物理学科最高难度系数600课程之一的 Fluid Mechanics(PHY630),需要在之前完成 AP BC Calculus II (MTH590)和 Calculus-Based Physics (PHY550);而之前则要完成更多的数学课程,并且达到较高的分数要求,在满分为6分的情况下要拿到4分以上。

因此在选择难度高的科学课程时,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数学能力与可承受压力范围,在初期把必修的科目打好基础;选择数学科目时,要确保自己协调好步调,而不是拖延与堆积;如果在数学方面表现良好的话,就有更多的科学课可以选择,也给大学招生官留下理科能力强与学习主动性高的好印象。

每年入读美高的中国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 STEM 科学类课程感兴趣并擅长的。很多美高要求学生完成3-4年的科学课程才能毕业,通常还包括实验室课程。而除了个别学校,大多数美高会将科学课的顺序按生物、化学、物理来安排。生物之所以通常是第一门的理科课程,是因为它对数学的关注较少,新生有时间磨练自己的数学能力,然后再继续学习其他需要更高程度数学能力的科学课。

如果对自己的科学、数学能力有信心,未来打算在大学就读科学或数学专业的学生,那么重要的是证明自己具有强大的科学技能,并且科学课程难度超过基本入学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整整4年的科学知识,参与荣誉课程,并参加一门或多门的 AP 理科课程,争取在所有课程中取得高分来实现这一目标。反之,如果未来大学专业不在 STEM 范畴,可以在高中第三、四年用选修课的方式,选择一些科学类的选修课,以展示各个科目都有涉猎;或者不参加科学类的选修课,直接参加人文方向的高级课程。

2. 课程难度的平衡掌握

除了了解以上两项因素外,我们必须考量一个不可忽视的 point ——学业负担(压力),也就是给自己的学业挑战。大学在查看申请材料时,通过你的高中课程难度与学习量,以及在当中如何挑战自己,能更好地预估你进入大学后的学术成就以及能为学校做出什么贡献。

在美高,课程难度基本按这样的顺序逐步递增:标准核心课程(常规必修课程),荣誉级别,AP/IB 或大学级别课程。所以学生给自己安排适宜的学业负担(挑战),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追求“平衡”的行为。

美高学生经常遇到一个经典问题,就是在课程选择上要“广度”还是“深度”?例如,如果你很喜欢科学,是否应该在基础级别上学习每门科学课程?还是应该专注于几个特定的学科,例如生物学或物理学,并在其中参加更难的荣誉 AP 课程?

以我们的经验来看,大学更倾向于青睐那些参加了更难课程的学生,而不是上了很多容易的课程的学生。根据美国大学招生咨询协会(NACAC)2019年大学招生状况报告,接受调查的62%的大学将课程强度(Strength of Curriculum)为招生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在成绩单中,也应该显示出你在某个科目上逐步挑战更高难度的课程,而不是从一个基础课程过渡到另一个基础课程。

一部分学生会有这样的疑虑:是选择在常规课程中轻易获得更高的 GPA,还是选择更难的课程,但担心 GPA 可能没那么拔尖?再次看看 NACAC 2019年大学招生状况报告,里面显示,73%~75%的受访大学认为,大学预科成绩(Grades in College Prep Courses)和所有课程成绩(Grades in All Courses)均是影响大学录取的重要因素。

如果你在一系列低难度课程中获得 A 而没有尝试荣誉 AP 课程,等于告诉大学招生官说,我没有敢于挑战自己。在 AP 课上获得 B,比在常规课程中的 A 更要亮眼。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课程都尽可能具有挑战性,这回到我们上文中提到的“平衡”问题,如果在 AP 课程上拿到 D,当然是比常规课程中的 A 要不如人意。

掌握“平衡”的做法是,在反应你特定兴趣的课程上挑战自己。如果你喜欢社会科学,可以在比如经济学、心理学方面选择更高难度的课程,而不是硬啃 AP 物理这块大骨头。

同时,为了时刻保持自己对掌握“平衡”的理性思考,可以将整个规划视为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需要定期审视和调整。学生可以经常问问自己,我从这个课程中学到了什么?上这个课我有什么新问题,接下来我可以选什么课?我是否涉猎了广泛的科目并推动自己走出舒适区,让自己真正地在学习新事物,还是我在一次又一次地学习同一件事?我现在所学的内容如何使我为进阶课程和未来做好准备?

不过有时会有比较极端的情况出现,那就是“片面专业化”,也是失衡的一种表现。除了国家级运动员或在国际上获奖的音乐家,我们大多数学生较难在某一领域达到世界顶尖的高度,所以在学业规划中,必须考虑到自己在表现出色的、专注的领域上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不会影响到其他科目上的学习表现。例如学生在 STEM 科学课程上取得很好的成绩并参加了 AP 课程,但也需要具备良好的阅读、写作等其他能力。

从耶鲁这样以文科为主的大学到 MIT 这类理工科学府,希望看到学生拥有均衡全面的课程安排,在建立坚实学术基础的同时,探索其他具有挑战性的科目。希望孩子们通过不断地反思和调整,一步步规划好通向理想大学的轨迹。

有些同学会问道,如果学校没有我想选的 AP 课或只开设了很少的荣誉 AP/IB 课程,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弥补呢?我们建议自学 AP 课程和报名 AP 考试,或者做一项学术课题来体现学生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能力。

如果是选择自学 AP 课程,你需要考虑自学的内驱力、额外学习的时间、这门 AP 科目考试的难度,比较受美国学生青睐的 AP 自学科目有:AP 环境科学、AP 人文地理学、AP 心理学和 AP 美国政府与政治。例如 AP 美国政府与政治这门科目,因为之前已经学习了1-2年的美国历史,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积累,而且考试范围不会太宽。虽然有些自学参加 AP 考试的小窍门,但选择自己擅长并喜欢的 AP 科目是最有意义的。

在选课规划时,还有一点必须考虑的是:常规课程与高阶课程之间的难度差别有多大。例如在 IB 的课程体系中,课程难度分为 SL(普通课程)和 HL(高级课程),物理、数学的 SL 与 HL 之间的跨越度就很大,很多学生称物理、数学的 HL 课程“天生”就很难。但像经济、商业这些科目的 HL 课程,比 SL 课程多了些板块和内容,学生比较好 handle。在 IB 选课时需要根据自己对该科目的感兴趣程度、计划投入多少时间、能接受多大的学术挑战来衡量,比如每门 HL 级别的课程有240小时的授课时间,而 SL 只有140小时。

4.jpg

1. 早规划 早学习

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到美高的第一年是很“艰难”的,除了要克服 homesick,还要适应美高课堂、阅读更多书籍、融入校园文化、参加课外活动等等,稍有不注意,高一的 GPA 可能比预期要低。

即使第一年的成绩“不太好看”,家长也不用焦虑,因为大学招生官看重孩子的进步过程,喜欢看到一个学生通过自己不断努力让成绩不断上升。但如果未来的目标是特别顶尖的大学,则要对每一学期的成绩都额外重视,有些大学则在审核申请时只用第二、三年的成绩来计算 GPA。

我们遇过很多家长,孩子拿到了 offer 之后就开始担忧高中期间的成绩,其实我们可以未雨绸缪。

中美文化和教育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尽管孩子们经过申请的历练都十分优秀,但依然需要一段时间做出调整和适应。在获得美高学校录取后,孩子可以尽早选择美高衔接课程(“桥梁课程”)进行学习,例如写作、阅读、美国历史等,提升美高必备的学术技能,弥补美国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人文素养,进一步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了解美国历史文化。

提前预热美高的文化氛围,熟悉美高的学习体系,包括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以及课堂表达等,尽快融入美高的学习和生活。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迎战困难,收获成长 | 线上美高预修课了解一下!

除此以外,假期更是提升 GPA 的好时候!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回国,学生可以合理规划好自主学习时间,阅读相关的书籍来深入理解之前的知识,或寻找机构或老师来提前学习后面的课程,或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说不定开学后能给任课老师一个惊喜!

2. 充分了解评分体系

在学校时,除了注重课程规划和选课,想要提升 GPA,还需要对于每一门科目的评分体系了如指掌。中国学生的惯性思维是结果为重,看最后的考试成绩就行,但美高更加重视学习过程,比如在数学考试中,推导过程所占的分数甚至比最终答案分数要高。同时学生要了解哪些作业是占比较大的,哪些平时表现老师会额外注意的。当你知道了老师对每个方面的期待,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改正与提升。

同时,可以根据科目的评分方式管理学习时间,这意味着无需在对你的成绩影响最小的小项目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也无需在深夜里继续辛苦地完成不打分的作业,而是腾出时间来完成更重要的任务。

3. 及时沟通与解决所遇难题

如果是在学习中感觉到障碍重重、不得要领,或者在写大报告、paper 的时候难以了解怎样才能拿到理想的成绩,这时就不要犹豫,尽快和任课老师或 Advisor 进行交流。很多中国孩子在这方面比较腼腆和被动,其实主动和老师商量沟通、寻求帮助,除了能第一时间让老师了解你的情况并给出有效建议外,这种真实坦诚的态度会让老师觉得你对学习非常认真负责,他们会很愿意给予帮助和改正机会。即使最后没有拿到理想的成绩,也能收获老师对你的好评价和好印象。

如果在学校老师帮助下还未能改善学习情况,这时要马上寻找校外的学科补习资源。现在无论在美国还是国内,功课补习机构和师资多种多样,可以向教育顾问咨询后进行选择与补习。

4. 让选修课为申请美本助力

选修课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新课题的机会,同时为大学展现学生的学术能力与兴趣,甚至拓展未来的职业方向。那我们该如何 pick 选修课,为大学申请助力呢?

我们首先在弄清楚学校有什么选修课、能选多少门选修课之后,可以开始寻找与你学业重点相关的选修课,也就是未来进入大学将要学习的专业。因为大学很重视学生对于特定学科的持续热情与深入研究,选修课是向他们展示这些方面的好办法。

如果学生想主修商业,可以选择经济学、个人理财和会计等选修课;或者学生想读医学院的话,则要尽可能读 AP 课程(AP 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以及其他科学选修课,如人体生理学和营养学。

当然,兴趣是学习的第一驱动力,在选修课上,即使是和学科没有太大关系的课程,我们也可以进行选择和规划。其中一种思路是从兴趣到选修课,例如学生喜欢玩电脑游戏,可以选择计算机编程课程,如果喜欢时装,可以参加缝纫或服装设计课程。

另一种是从兴趣到选修课再回到学术专业上。打个比方,我未来要在大学学习生物专业,所以大部分选修课是科学类的,但同时也选了摄影课,因为我对摄影也很感兴趣。我运用学到的摄影技巧为当地的多种植物进行分类拍摄,最后成为了我生物多样性项目的呈现方式。

在选择选修课时还要考虑的是,你希望选修课的难度有多大,自己是否能 handle 和平衡好课外活动。如果选修课令你特别费力或费时,影响到常规课程的成绩,那就不选。如果有足够的能力与信心,并且想申请较高层次的学校,证明自己有严格管理好学习压力的能力,则可以选择荣誉 AP 课程或更高级别的外语课程,比如 AP 课程中的环境科学、统计学和心理学。

5.jpg

除了考察学校 GPA、标化外,课外活动、论文等“软”入学标准也是大学招生办关注的重点。课外活动是向大学展现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突出才华、独特优势,通过取得的某方面成就,表现出来的学术或专业技能,或令人倾佩的个性特征,例如热情、领导力和创新精神等。特别是在申请顶尖大学时,无论你的 GPA、标化成绩有多高,你都不是唯一有高分成绩的申请者,但对于你自己独一无二的活动经历,你将是唯一拥有者。

那么该如何做好活动规划呢?

1. 兴趣为王

兴趣是内驱式的学习动力,当孩子遇感兴趣的东西时,他会发自内心地表现出积极与兴奋的状态,主动去探寻其中的奥秘,丰富自己的认知体系。

我们一切活动规划的基础一定是以兴趣出发,没有兴趣任何活动是无法深入进行下去的。有意思的是每个学生都会有感兴趣的东西,但是从兴趣变成独特的优势,往往会经历感兴趣——厌倦——坚持——再次感兴趣的过程。我们需要通过正向激励、专业指引等方法,让孩子在感兴趣的前提下不断深入,最终成为自己独特的优势。

当一个兴趣活动开始不断深入、延伸和叠加,孩子在当中投入的时间精力、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时,我们看到这些孩子逐步自信起来,很乐于和别人分享他的知识和故事。这时,家长不用纠结于“快乐”、“减负”、“成功”这些无关紧要的名词了,因为他在追求兴趣、享受兴趣,这已经是很快乐、很成功的事情了。

2. 做最好的自己

作为顾问,我们时常听到家长说,某某家孩子因为做了某个项目被什么学校录取了,我的孩子也做那样的项目可以吗?我还记得之前有个家长来咨询,她问我说:“老师我想让我的孩子进耶鲁,你说耶鲁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怎么做才能进入耶鲁?”。

两位家长有个相同点,那就是把孩子放入别人的模具当中,成为其他人(某个名校)眼中优秀的样子。当你要求孩子按照别人的轨迹成长,很可能就会让孩子丧失最宝贵的个性创造,变成没有独特优势的普通学生,而你也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而不是助力器。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基因、成长环境和兴趣经历,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所以我们坚持每个孩子都应该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第二个别人。

当时我反问这位家长:“你为什么想让孩子去耶鲁,你觉得你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家长陷入了沉思。顶尖名校期待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化多样化,校园里充满了各种特立独行、思想活跃、奇思妙想的年轻人,从艺术、体育、科技、创业到社区服务,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特别的有趣的灵魂,他们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佼佼者,有杰出的成就或抱负,如果所有学生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同样的“优秀”,不仅学生失去了自我,学校也没有了多元化和活力。

所以只有做自己,将自己的活动做好做深入,在过程中体验成功、挫折、挑战,打造自己的专有“标签”,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成为真正优秀的人。

3. 深入持久

美国的名校在招生时,看重申请者很多方面的品格,其中坚毅 (grit) 的品格非常重要。

孩子在学习、活动时,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积累,在这过程中历经考验后,坚毅的品质会不断积累,所做的活动、研究的领域才会有深度有高度,内心也会变得更强大和自信。如果没有时间的积累,即使再有才华和天赋,都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

跟大家分享我最熟悉的一个案例,我们的 C 同学在一个课外活动中坚持了5年,最后她进入了哈佛大学。C 同学从初二开始加入一个学生传媒组织,5年的时间里,她从最小的小社员开始,一直都很努力地投稿,做大量采访,一直做到连任两届的总社社长,负责管理1000多名学生记者,负责一份发行量50万份的报纸,做为一名记者她采访过很多的包括奥运会这样的大型活动,平日里也有非常多的机会和众多的采访者讨论时事、分析社会现象、了解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理论。

因为有了时间和经历的积累,她对中国、国际的传媒有自己独特看法和深入思考,同时在这个平台上锻炼了和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成为了中学生在传媒领域的佼佼者。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看到的所有的进入顶尖名校的学生,无一不是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坚持了很长的时间。持续不断地深入思考与实践是一次次的螺旋上升,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会使量变进化到质变,带来深度和高度,成就一个个令家长惊叹的“牛娃”。

4. 宜精不宜多

很多家长会让孩子做很多活动,运动、艺术、辩论等等,不断做“加法”,每个领域都想学,但经常是什么的都做不精。我们也经常听到别人眼中的所谓的全能孩子被“全拒德”的故事,家长很是疑惑,为什么这么好的孩子拿不到理想的录取?其实样样都做过一些的孩子,在招办眼中,可能就是没有特色、没有特点的孩子。

在活动规划中,我们遵循“宜精不宜多”的原则,做“减法”,砍掉孩子不是真正感兴趣的、申请中没有过人优势的、难以落地执行的活动或项目,在孩子的亮点和特点上做到深入和极致,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刀刃”上,突出孩子的“标签”。

我们之前有个学生在艺术方面很有才华,有段时间他接触了一些经济学知识,突然觉得做经济项目更加高大上,于是和我们说想做经济类的活动项目。其实在我们看来,在经济方面做得很深入的孩子,已经学习2、3年经济学知识,并且对社会上很多经济问题做过了一些研究,甚至有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这样对比起来,这位学生对经济突发的兴趣并不足以支撑他的活动项目,就好比用自己的短板与别人的优势去比较,而且模糊掉了自己艺术方面的标签,是不可取的。

在大学申请系统中,有一项是关于课外活动的填写。有的学生觉得我多填会显得我活动丰富,其实超过10个以上的活动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谁都知道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参与了过多活动,其实是没办法把每项活动都做好做的深入的。

在申请系统里,每项活动的后面需要申请者标明参加活动所持续的时间,甚至每周花在这项活动上的时间。如果填写的项目数量很多,但每项持续时间很短,根本无法显示出在某一领域的专注与热情。

5. 确立个人标签

标签,顾名思义就是一提到你,别人就知道你是做什么的,你的特点是什么,你擅长什么。

很多家长认为的优秀孩子——满分的 GPA、超高的标化、丰富多样的活动,并不都能被顶尖学校录取。我们常说,要申请到顶尖的学校,优秀可能还不够,要杰出才可以。

那什么是杰出?杰出是当你达到硬指标后,拥有的个人标签——独一无二的活动亮点、与众不同的自身气质、令人印象深刻的卓越品质。在杰出面前,接近满分的标化成绩并没有那么有力,一个 SAT 1600的全面发展的学生,一个 SAT 1500的年轻创业者,后者更能获得招生官的偏爱。

我们从每个录取到顶尖大学的孩子中都可以找到一些标签:传媒女孩、计算机神童、社交达人、音乐天才、少年 CEO 等等,他们在刚刚踏入大学时,每个人都心怀敬畏地看着身边的同学,因为他们都是每个领域的佼佼者和杰出人才。

6. 开阔眼界打开认知

We like to think that all the applicants have strong personal qualities and character, that they will educate and inspire their classmates over the four years of college, and that they will mak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after they leave Harvard."

——William R. Fitzsimmons
Dean of Admissions and Financial Aid at Harvard Universtiy

在上面这段哈佛招生院长 William R. Fitzsimmons 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哈佛这类世界顶尖学府喜欢怎样的学生:有改变世界的情怀,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意识,有丰富的创造力和优秀的品质。

上文中提到的那位哈佛女孩,她除了有5年的传媒工作经历,还对国际传媒现状做了很多研究,当时哈佛的两位面试官在两个多小时的面试里和她讨论了很多问题。在谈到对中国传媒现状的看法的时候,C 同学和面试官有不同的意见,她跟他们讨论了中美两国传媒对政客的影响,指出各自都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她在自己的《从中美两国的政府竞选来看传媒的作用》这篇论文里的研究内容,她对于传媒作用的深刻理解给面试官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未来孩子的舞台是整个世界,每个人都与国际接轨,所以我们期待孩子不仅仅关注自己的小世界,还要有大情怀,有社会责任感,有改变世界的决心。

7. 平衡自己的短板

虽然我们在前文中说到,活动规划要宜精不宜多,但是也不能有明显的短板。有些学生没有任何体育运动,对艺术一窍不通,公益零接触,或者某一科目成绩非常差,这些情况都会影响申请。

所以在活动规划中需要平衡好每一方面,不一定要运动、艺术、公益、科技样样精通,因为从现实来说做到这样的学生实在是凤毛麟角,但不能让其中一项拖后腿。

8. 合理善用资源,展现独特自我

经常会有家长很困惑自己的孩子做什么活动含金量更大,怎样才能与众不同,也有家长说感觉做什么活动好像都不够特别,都已经有其他家孩子尝试过了。

学生的活动追求的不是高大上,不是一些孩子跳起来都够不着的项目成果。我们经历过那么多届的学生,其实善用自己身边的资源是最好的办法,由于每个家庭、每个成员的职业细分非常明显,涉及的领域多种多样,所以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能给孩子提供特别的资源平台,打造出不一样的活动,这恰恰是更能体现活动独特性的方法,无需羡慕别人。

举一位录取到斯坦福大学女生的例子。这位女生从小就是“吃货”,和爸爸到处去吃各种美食,同时她的爸爸有食物文化研究这方面的涉猎,所以她逐渐也和爸爸一起做“慢食”文化的研究。

从开始对食物本身的探究,拓展到食物与社会、文化、商业之间的关系与不同国家民族饮食的差异性;在爸爸的引导下做了大量的知识积累后,她做了一个“慢食”项目专题研究,以食物为切入点,从人文和生态的角度研究快餐文化与社会情绪,“慢食”是如何保护地域文化多样性以及它对自然和人生的意义;她还在课余时候发起“慢食”运动,倡导身边的朋友们一起抵制快餐、放慢生活,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在申请大学时,这个独特的“慢食”项目的确为她加分不少。

上面说到的这个案例,项目一开始并不是我们常规意义上的高大上项目、或者顶尖国际比赛之类的,但由于有家庭资源的引入,加上这个活动非常深入持久,学生在这个领域所研究的文化、理念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展现出了她与众不同的一面。

和大家聊了这么多,其实学生的活动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要是同学们所热爱的、能够坚持、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又能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那就是一个有意义的活动。

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挫折,接受挑战,不断成长。正如融尚南希伙伴“成长比申请更重要”的理念,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进入名校也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无论学习哪一门专业,最后想要去哪所大学,都要稳稳地打好基础,为自己的未来早规划,离梦校更近一步!

欢迎大家收藏或转发本篇「GPA 白皮书」,干货满满的它一定会为大家的申请美本之路带来更多便利、打开全新的视野。好干货,齐分享!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2020年度融尚南希伙伴录取荣耀榜

那些托福考高分的人,都做对了什么?
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自信

在线营销
live chat
在线客服系统
web对话
web聊天
客服软件
live chat
web对话
live chat